江俊濤
那天中午,收到一件快遞,打開一看,原來是《高教探索》雜志編輯部主任劉第紅老師寄來的一本書,沉甸甸的大部頭。拆開包裝紙,居然是《其命維新——劉道玉口述史》。這是當代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口述史叢書第一輯,我甚感驚訝。翻開封面,扉頁上從右至左赫然豎排寫著三行字:分別是“江俊濤鄉親存念”“劉道玉”和“壬寅孟夏”,下面蓋著“劉道玉”的大紅印章。
我半天回不過神來。
在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武漢大學。我這個年齡段的人,只要受過一定的教育,幾乎人人皆識武漢大學原校長劉道玉。在人們的記憶中,劉校長是以教育改革者的姿態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他因此也獲得了“杰出教育家”的美譽。在我們這些莘莘學子心目中,劉校長具有深遠的影響力。用現在的話說,我們是劉校長永遠忠實的“粉絲”,他是我們心中永遠的劉校長。
說起來,我跟劉校長還是同鄉,都出生于湖北省棗陽市琚灣鎮。他比我年長三十多歲,我讀小學時,他已在武漢大學和教育部任職。那時候鄉間出個大學生還十分罕見,所以他一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讀初中那年,他被任命為武漢大學校長。這個消息成為小鎮居民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我們都為劉校長感到自豪!
初中畢業后,我考進襄陽五中。入校后沒多久,老師組織我們去校史展覽室參觀,只見墻上貼著劉校長的照片,我這才知道劉校長也是從襄陽五中畢業的,是我們長輩級的杰出校友。老師給我們講了許多劉校長發奮讀書、立志科研的趣事,勉勵我們以他為榜樣。于是,在這位榜樣的“陪伴”下,我們埋頭苦讀三年。
高中時,我們曾學過一篇文章,那就是《中國青年報》上刊發的祖慰采寫的報告文學《劉道玉晶核》。我記得是在晚自習時由班長讀給我們聽的,后來我又找來報紙讀了一遍。印象最深的是劉校長在武漢大學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幾乎每晚都要工作到凌晨,其間還要頻繁接待來訪的教師,其勤奮工作的狀態,讓我深受感動。
在那個年代,考進武漢大學是很多高中畢業生的夢想,我自然也不例外。然而,高考的失利卻讓我跟武漢大學無緣,成為一生的憾事。多年后,我來到武漢大學校園,流連于櫻花樹下時,寫下一首詩《珞珈山之戀》,最后兩句是“如果你是滿樹的櫻花,我愿做你的一片綠葉”,以此來表達對武漢大學的向往之情。
雖然我未能沿著劉校長的足跡進入武漢大學,但劉校長依然是我心中的偶像,他那嚴謹治學的態度、奮發向上的意志、銳意改革的精神,始終是我前進的動力。這些年來,我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學夢想,我想這可能跟母校襄陽五中對我的教育有關。因為我的語文老師李順謨和王義坤都曾對我的文學天賦格外賞識,鼓勵我從事文學創作。由于母校的影響,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始終有劉校長的影子。
在此,我要深深地感謝劉校長!
同時,我還要感謝劉第紅老師。說起我跟他的緣分,既是巧合也是命中注定。我做編輯時,有一天忽然收到劉第紅老師的來稿,讀后感覺語言優美,思想深邃,于是便刊發了。一來二去,我們便成了朋友。后來,聽說他畢業于武漢大學,是劉校長的學生,我便心生羨慕。當然,他也知道我跟劉校長是同鄉加校友。
我知道這些年來,劉第紅老師始終牢記恩師劉校長的教誨,經過不懈努力,跟同事一起把《高教探索》雜志辦成中文核心期刊,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一定的影響力。他傳承了劉校長的思想境界和武漢大學的精神譜系,并且也樂于把這種思想境界和精神譜系分享給我,與我共勉。我想,這應該就是他把劉校長的親筆簽名本贈送給我的初衷吧。感謝劉第紅老師的一番細心和良苦用心,這是一份異常珍貴的禮物!
懷著崇敬的心情,我認真拜讀了《其命維新——劉道玉口述史》,其中的幾句話,讓我很受啟迪:“……求異、求變、求新是我的性格,我沒有把創新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身先士卒,敢為天下先……”我以為,這正是劉校長的思想精髓。而“其命維新”這句話出自《詩經·大雅·文王》,原文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意思是承受的天命是新的,比喻國運昌盛,氣象一新。劉校長的上述那句話和《其命維新》的書名,既體現了他對國運昌盛的美好祝愿,也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和一個教育家的高尚品質。
我想,劉校長愿意簽名贈書于我,其實就是對像我這樣的后生晚輩寄予厚望。值得一提的是我最近創作完成長篇小說《下黨興變記》,其中的主題思想正是“興變”,這與劉校長的“求變”思想也是一脈相承的。我這才發現,也許在冥冥之中,劉校長早已成為我思想的導師,尤其是他的那種家國情懷和高尚品質,永遠激勵著我奮發向上。